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央媒记者辞职创业 广州开健身工作室
央媒记者辞职创业 广州开健身工作室专题策划 信息时报编辑 黄舒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(除署名外)
巴西奥运赛场上,跃动着各国选手拼搏的;广州的公共场馆和健身场地里,也涌动着全民健身的热潮。
生活在时尚大都市,不少市民将进健身房锻炼视为强健体魄、增进社交的好方式。在点评网站上以“健身”和“工作室”作为关键词,能搜出广州171家健身机构。在众多的大小健身房里,位于临江大道的一家小型工作室显得卓尔不群,它推出了“矩阵健身”的新奇理念。
它的创始人名叫张毅超K1体育3915官网入口,是一名从媒体“半路出家”的“85后”健身爱好者。他“打怪通关”进修为专业教练,将数学中的矩阵思维与健康锻炼方法融汇贯通,创立出独特的“矩阵健身”方式。以低成本的运营思维、高质效的服务方式,成功在健体大趋势的竞争下站稳了立锥之地。
在物产丰饶的山东土地上长大,张毅超笑称自己童年就是个“地蛋儿”,那是山东人对土豆的本地化“尊称”,矮胖但结实。
成年后,张毅超还试过一个寒假长30斤,“大学时顶峰体重是97.5公斤。现在健身之后总算明白了,我这种是天生容易堆积能量的易胖体质。”
他双手拇指与食指合并画了一个圆,“两片厚莲藕片儿这么大的,中间夹着一块五花肉,用面裹紧炸至金黄金黄的,或者用茄子夹也成。以前小时候放假在家里,我一天看着电视能往嘴里塞三四十个。”听得旁边的学员不禁咋着舌头看了看自己的肚腩。
即使现在成为需要常年控制体脂含量的健身教练,“过年回家还是会这样吃的。”尽管如此,出身于工农家庭的张毅超在成长期还曾经被家人认为吃得很少,家人怕他踢球消耗过量长不了身体。
童年的张毅超在足球学校里待了四年,长期是校队主力,高中还凭着足球特长考上了国家二级运动员。日常训练中,教练会要求练习深蹲等腿部动作,让张毅超能更加自如地将球控在可控范围内。“所以力量房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陌生的。运动本身就是我生活里的一部分。”
虽然一度想往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方向发展,高考时张毅超还是遵循了父母的意愿,选择了西安交大的英语专业。
“没在家念(大学),自懂事起在家的时间就比较少了,经常都是早7晚11的住校生活,大学的时候也是一心往外去。”张毅超承认,有时候是需要一种与家庭的脱离感,自己才会放得开手脚去闯荡。
与后来远在南方的媒体工作结缘,是因为张毅超大学时期有一段做广州亚运会特约校园记者的经历。“大学时候,在校园新闻社团里做了四年的校园记者。后来又在学校的摄影中心干了一段时间。”
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,因为校媒经历和外语特长,张毅超被派往广州做中国高校媒体联盟的特约校园记者,负责场地记者与后台编辑的交叉信息沟通传达。
当时整个亚运会的媒体运营中心是新华社广东分社负责处理调度,张毅超在办公室里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分社一些记者和编辑的注意。
2024-10-14 04:40:07
浏览次数:
次
返回列表